千千小说网 > 革兴大宋 > 第97章 防范于未然

第97章 防范于未然
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w.tv,最快更新革兴大宋 !

    【求票票,求分享……】

    “欧阳兄,咱们不能够就这么干看着吧!”蔡襄一边用脚踩着满地乱爬的蝗虫幼虫,一边对欧阳修说道:“要不咱把这些虫子全给它弄死如何?”

    欧阳修没有直接回答他,而是找了根木根在地上刨,等到他刨到自己的目标才喊道:“蔡老弟,你来看看!这些蝗虫还没变成虫的时候就藏在这么深的地下,你说我们怎么消灭它们?且不说如何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地,就算找到了又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把它们全弄死呢?”

    “欧阳兄言之有理!”蔡襄颔首道:“凭我们两人确实拿他们没有办,要不咱去告诉周围的百姓,让他们一起来杀蝗虫?”

    欧阳修摇摇头:“老弟你是没见过蝗灾的情形,愚兄可是亲身经历过的,那场景想想都恐怖,遮天蔽日的蝗虫群,像风卷狂云一样席卷而来,片刻之后便留下光秃秃的土地……唉!每当于此时节,看到自家粮食消失无踪,老百姓都只能仰天长叹,欲哭无泪呀!”

    “这蝗灾真就这么无解?咱们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难道都白读了么?”蔡襄看着欧阳修诘问道:“咱们总得做点啥吧!”

    欧阳修缓缓说道:“为今之计,咱们只能尽快赶到京城,把这个情况告诉给考官们,让他们转告当今圣上。只有圣上才有这个能力发动天下百姓。一起来对付蝗虫!”

    蔡襄:“那还等什么!咱们快走吧!”

    之后的两天一夜里,欧阳修跟蔡襄两人再也没有心思欣赏美景,除了吃饭以外都漂在黄河之上。哪怕到了晚上也没有停下脚步。好在蔡襄确实有两把刷子,才一路有惊无险地避开了暗流和礁石,顺利抵达了京城。

    两人也顾不上休整,便急匆匆地赶到了皇家学院,找到了正在等待考生的蔡齐等人。

    “学生欧阳修(蔡襄),拜见考官大人!”

    蔡齐坐在座位上朝两人点了点头:“两位这一路辛苦了,这还不到一半时间你们便赶了过来。还是算比较快的了。来,把你们两的号码牌交给本官。再在这个册子上写上你们住的地方,签上字,然后就可以回去休息了!记住,二十一日来参加考试。不要忘了!”

    欧阳修:“等等,大人!学生还有要事禀报!”

    “哦?”蔡齐:“你是要举报谁么?来来,仔细说说,谁犯规啦?”

    欧阳修:“大人误会了,学生要说的是,我们两在来的途中发现了许多蝗虫卵,有的已经孵化出来了。学生担心今年会有蝗灾,希望大人能够转告圣上,让圣上做好准备!”

    “啊?”蔡齐惊讶道:“你们两个不会在这危言耸听吧?有什么证据呢?”

    “学生不敢!”欧阳修拱了拱手。从兜里面掏出一团东西递到蔡齐面前:“大人请看,这是学生跟蔡襄两人挖出来的虫卵。”

    蔡齐将信将疑地说道:“你们两位可要想清楚了!蝗灾有多恐怖不用本官多说了,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。如果本官把这事报上去,到时候圣上发现你们是在信口开河,后果可是很严重的。”

    欧阳修跟蔡襄对视了一眼,一起朝蔡齐点点头:“学生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!”

    蔡齐:“那好!你们先回去,本官这就去面见圣上!”

    蔡齐其实也在脑子里面权衡了一下,反正这事对自己来说百利而无一害。如果成了那肯定功劳不少。毕竟历来还没有成功防御蝗灾的先例。即便不成那也是关心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,怎么算都错不了。

    于是。他便借着自己这临时主考官的便利,直接找到了赵祯。

    “微臣参加皇上!”蔡襄朝赵祯鞠了个躬。

    赵祯抬头看了一下他:“哟!这不是蔡卿家么!咋啦?科举考试出问题啦?”

    感情这不念点好的毛病源头就搁他这呢!

    蔡齐赶忙摇了摇头:“回禀皇上,科举没出问题,都很正常。臣是有其他事情要跟您汇报!”

    赵祯:“说吧!”

    蔡齐:“回皇上,就在刚不久,有两个考生赶过来向臣报道,他们托臣来转告您,说是在路上发现了大量蝗虫卵,恐有蝗灾之虑,特来禀明。请圣上定夺!”

    “蝗虫?”赵祯皱了皱眉头,这该死的玩意怎么冒出来啦!

    说道这个蝗虫,也就是俗称的蚂蚱,赵祯在上辈子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,小时候还逮着玩过。可就是这么一个小虫子,在历史上造成了数不胜数的灾难,因此罹难的老百姓也是不计其数,甚至还成了许多起义爆发的导火线。

    赵祯也是当上皇帝之后,才从史记中体会到了蝗灾的可怕之处。不过知道是一回事,想要解决那又是另外一回事,在农药创造出来之前,对于蝗灾永远只能被动防御。加上赵祯登基这几年运气还不错,主要产粮区没有出现大的旱灾,还没有诱发蝗灾。

    常言道,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!

    这里也同样如此,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,蝗灾的间隔时间越长,一旦爆发必定疯狂!

    赵祯思索再三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

    不过在此之前,他先不动声色地打发走了蔡齐,这才琢磨该如何处置这件事情。好在以前看的书没白看,对蝗虫还有那么一些记忆,不过紧靠这些书面的东西还是不够,得找个人来商量商量。

    可是找什么人呢?

    要是找那些个大臣,说不定人家不但不出主意。还要倒打一耙,说是自己的德行有问题,赵祯可不想被人家上政治课。

    “小顺子。去把研究院的燕院长叫来!”赵祯经过深思熟虑,最后把主意打到了他头上。

    “是,皇上!”小顺子忠实地执行这赵祯的命令,屁颠屁颠地跑到皇家研究院,把忙得热火朝天的燕肃给逮进了皇宫。

    “皇上,您找臣?”燕肃凑到赵祯跟前,打断了他的沉思。

    赵祯:“燕卿来啦!旁边坐下说!”

    燕肃:“谢皇上!”

    赵祯:“朕就开门见山了。刚才收到消息,有人在地里面发现了许多蝗虫卵。朕恐有蝗灾发生。特邀爱卿来商议一下。”

    “蝗灾?”燕肃跟赵祯一样皱了皱眉眉头,又想了一会才说道:“据臣所知,历来蝗灾都发生在大旱之后,且多发生在黄河两岸。每次都破坏巨大,我朝的流民有八层都是拜它所赐!”

    赵祯:“爱卿所言甚是!且不管这个消息是否准确,朕觉得都应该做好应对准备!”

    燕肃:“不知圣上有何提议?”

    赵祯:“既然有人发现了蝗虫卵,那咱们就从虫卵开始。爱卿博学多才,朕就让你来收集有关蝗虫的资料,找到蝗虫可能排卵的地域,然后朕在派人有针对性的杀灭它们。”

    燕肃:“皇上,您这想法没错,可臣以为稍有不妥!因为就臣的经验和书上的记载来看。蝗虫从卵到成虫的时间很短,大概在半个月的样子。而,臣刚听您说。已经有人发现了蝗虫的踪迹,那么留给咱们的时间可不多了。臣担心,时间上来不及呀!”

    赵祯:“那依爱卿之见呢?”

    燕肃:“回皇上,臣以为为今之计,只有尽人事听天命,尽最大努力杀灭蝗虫。尤其是黄河沿岸的地方,并做好准备应对可能的灾情。如果。蝗灾真的无法控制,朝廷就得做好救灾的准备了。”

    赵祯点了点头:“朕看就这么办!剩余的事情交给朕来办,爱卿先回去吧!可能的话,爱卿最好把蝗灾的研究也纳入日程上来办。”

    燕肃:“臣遵旨!”

    待燕肃走后,赵祯对小顺子喊道:“摆驾紫宸殿!通知晏相召开内阁会议!”

    经过小顺子一阵上蹿下跳之后,晏殊总算是带着十几个内阁大臣(除燕肃外),匆匆赶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臣等参见皇上!”晏殊带着大家一齐行礼。

    赵祯:“诸位爱卿免礼!下面正式开始今天的紧急会议。朕先说一下,今年以来,这半年时间雨水稀少,多地都有一定程度的灾情,更严重的是,经过朕多方查探,今年恐有蝗灾的迹象。而且,今日已有考生汇报,他们在黄河滩涂之上发现了大量蝗虫卵和幼虫。为了以防万一,朕特意召集诸位一同商议此事!现在朕想问问诸位,如果真发生蝗灾,朝廷可否有能力应对?”

    晏殊第一个站起来,自信满满地说道:“回皇上,朝这些年一直比较顺当,国库也逐渐丰盈,各地粮仓也有不少存粮,据臣前些日子查看的统计数据来看,撑一年没有问题!”

    他这言外之意嘛,就是在跟赵祯显摆,让他看看自己这个宰相可不是白当的,看我干得这么好,皇上你是不是该让我多当几年!

    对于他这点嘚瑟的心理,赵祯表示理解,不管怎么说晏殊这人虽然稍微中庸了一点,但起码不会强烈反对自己的一些决策,这也是赵祯让他当这么多年宰相的原因。

    赵祯朝他微微颔首:“看来你们都干得不错!不过你们还不能自满,据钦天司的报告,北方辽国境内的旱情去年就已经很严重了,我朝不过是靠着黄河滋润才能够撑到现在。朕担心情况会越来越恶劣,你们一定要做好准备。”

    晏殊:“多谢皇上教诲!老臣之后就安排各部做好准备,尽量把南边的粮食往北方调集。”

    赵祯:“嗯!没错!不管怎么样,粮食是第一位,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。”

    “皇上仁慈!”众人还是很是适宜地拍了一下马屁。

    赵祯:“朕觉得光做这些还不够,还应该在防御蝗灾上面想想办法。传朕的旨意,枢密院即刻向黄河沿途各州府的警备军发出调令,让他们派出士兵对可疑地地方进行排查,尽量杀灭蝗虫卵。”

    张尧佐:“臣遵旨!”

    赵祯:“晏相,马上以朝廷的名义,给黄河沿途各州府下达指令,让他们发动群众,配合各地驻军,一起来一次大规模的‘扫蝗行动’,尽可能的降低蝗灾的规模。”

    晏殊:“老臣明白!”

    赵祯:“剩下的就是户部的事了,范爱卿,你可得把应急物资准备好,一旦灾情失控,你就得给朕顶上!”

    “请皇上放心!”作为铁杆心腹,范仲淹一点都不含糊。

    赵祯:“还有最后一点,历来每逢大灾,都有不少不法分子在那捣乱,最多的就是囤积居奇,哄抬物价,甚至还有官员也在从中渔利。监察院可要给朕盯紧了,一旦发现这样的家伙,一律严惩不贷!”

    “是,皇上!”定王赵元俨上任不久,便碰上这样大事情,他这心里面还有点小激动。

    兴华一年,一场军民联动的大规模“扫蝗行动”就此拉开了序幕……(未完待续)